Tuesday, April 03, 2007
世卫组织最新报告:喝酒易脸红 患癌几率高
新华网东京4月2日电(记者
钱铮)日本《读卖新闻》2日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最新报告报道说,酒后脸色容易变红的人如果经常喝酒,罹患食道癌的几率可能远远大于那些饮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
钱铮)日本《读卖新闻》2日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最新报告报道说,酒后脸色容易变红的人如果经常喝酒,罹患食道癌的几率可能远远大于那些饮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
此前人们已经知道,人体内有一种乙醛脱氢酶2(ALDH2),这种酶在分解酒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这种酶的人即使喝一点儿酒,脸色也容易变红。
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这份报告中重新评估了酒精和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对于体内缺乏ALDH2或这种酶不能正常发挥功效的人群来说,罹患食道癌的风险随酒精摄入量的增多而倍增。
世界卫生组织20年前认定饮酒和癌症之间的关系时,仅明确指出食道癌和肝癌可由酒精引起,而本次经重新评估后发表的报告指出,乳腺癌和大肠癌与酒精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
采和面包草饲料生产方法
用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的尤耐特饲草加工成套机械,生产“采禾面包草”饲料的工艺流程是这样的:
一、用尤耐特秸秆揉搓机将收集来的原料进行揉搓。使用
通过调节锤片的数量调整秸秆的揉搓效果及碎料的多少。减少锤片,出料秸秆加长,碎料减少,增加锤片,出料秸秆变短,碎料增加。它通过秸秆的压扁、纵切、挤
丝、揉碎,破坏了秸秆表面硬质茎节,把牲畜不能直接采食的秸秆加工成丝状适口性好的饲草,而又不损失其营养成分,便于牲畜的消化吸收。
二、秸秆浸泡。
秸秆补水:秸秆含水在40%上下,每吨秸秆补水900公斤左右;秸秆含水在10%—20%上下,每吨秸秆补水1.9吨左右,浸泡24小时。使它的含水量达到55-65%左右。注意不能太湿,否则做出来的面包草饲料会腐烂。
三、菌液配制。
菌种活化:每1吨干秸秆需用1公斤发酵剂。把这一公斤发酵剂加5公斤30到50摄氏度的温水,有条件的可加入少许白糖或葡萄糖。保存1—2小时进行复活,然后加92公斤的水进行稀释。
四、打捆。
1、将揉搓好的饲草快速、匀速、均匀地送入打捆机的工作仓内,进行压缩。每梱重量达到65公斤左右时,信号轮匀速转动,即可扳动绕线离合手柄,开始用细麻绳打梱。
2、加菌:在打面包草送草的同时,每一捆均匀加入配制好的“采禾秸秆发酵剂”稀释菌液2公斤左右。
五、:包膜。
将
草捆放置在包膜机的两平行皮带之上,手动包膜半周,扳动离合手柄使旋转架带动草捆一同转动,草捆拉伸塑膜自行缠绕,并自动完成包膜工作。当包膜工作完成设
定包膜层数后(2层至4层),即自行停止。操作工二人相对抬下,轻轻放置于指定地点。包膜机解决了秸秆发酵的厌氧环境的创建问题。这薄膜表面有粘性,层次
间粘结性好、不透气、不透水;它有足够的强度且柔软,耐低温,在寒冷环境下不脆化、冻裂;且不透明,保证透光率低,避免热积累;用它包装好的草捆可野外存
放2年以上。
六、储存发酵。
从这些图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采禾面包草”饲料利用乳酸菌发酵使面包草可以长期贮存;利用酵母菌、芽孢菌
发酵使面包草适口性好,营养物质增加;利用纤维素酶提高了秸秆消化利用率;利用蛋白酶、脂肪酶、糖化淀粉酶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发酵几天后,面包草内
部温度会自行升高。它最适宜的发酵温度在30度左右,因此如遇气温太低,需放置在室内,并采取升温措施。一般在10℃以上经一个月发酵即可制作成“采禾面
包草”饲料。
1斤采禾面包草相当于1.4斤青贮、2斤干秸秆的利用价值。
一、用尤耐特秸秆揉搓机将收集来的原料进行揉搓。使用
通过调节锤片的数量调整秸秆的揉搓效果及碎料的多少。减少锤片,出料秸秆加长,碎料减少,增加锤片,出料秸秆变短,碎料增加。它通过秸秆的压扁、纵切、挤
丝、揉碎,破坏了秸秆表面硬质茎节,把牲畜不能直接采食的秸秆加工成丝状适口性好的饲草,而又不损失其营养成分,便于牲畜的消化吸收。
二、秸秆浸泡。
秸秆补水:秸秆含水在40%上下,每吨秸秆补水900公斤左右;秸秆含水在10%—20%上下,每吨秸秆补水1.9吨左右,浸泡24小时。使它的含水量达到55-65%左右。注意不能太湿,否则做出来的面包草饲料会腐烂。
三、菌液配制。
菌种活化:每1吨干秸秆需用1公斤发酵剂。把这一公斤发酵剂加5公斤30到50摄氏度的温水,有条件的可加入少许白糖或葡萄糖。保存1—2小时进行复活,然后加92公斤的水进行稀释。
四、打捆。
1、将揉搓好的饲草快速、匀速、均匀地送入打捆机的工作仓内,进行压缩。每梱重量达到65公斤左右时,信号轮匀速转动,即可扳动绕线离合手柄,开始用细麻绳打梱。
2、加菌:在打面包草送草的同时,每一捆均匀加入配制好的“采禾秸秆发酵剂”稀释菌液2公斤左右。
五、:包膜。
将
草捆放置在包膜机的两平行皮带之上,手动包膜半周,扳动离合手柄使旋转架带动草捆一同转动,草捆拉伸塑膜自行缠绕,并自动完成包膜工作。当包膜工作完成设
定包膜层数后(2层至4层),即自行停止。操作工二人相对抬下,轻轻放置于指定地点。包膜机解决了秸秆发酵的厌氧环境的创建问题。这薄膜表面有粘性,层次
间粘结性好、不透气、不透水;它有足够的强度且柔软,耐低温,在寒冷环境下不脆化、冻裂;且不透明,保证透光率低,避免热积累;用它包装好的草捆可野外存
放2年以上。
六、储存发酵。
从这些图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采禾面包草”饲料利用乳酸菌发酵使面包草可以长期贮存;利用酵母菌、芽孢菌
发酵使面包草适口性好,营养物质增加;利用纤维素酶提高了秸秆消化利用率;利用蛋白酶、脂肪酶、糖化淀粉酶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发酵几天后,面包草内
部温度会自行升高。它最适宜的发酵温度在30度左右,因此如遇气温太低,需放置在室内,并采取升温措施。一般在10℃以上经一个月发酵即可制作成“采禾面
包草”饲料。
1斤采禾面包草相当于1.4斤青贮、2斤干秸秆的利用价值。
昔日废弃秸秆今日变成“面包草”
山东省平邑县资邱乡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生物质秸秆粉碎发酵技术,获得成功,使昔日废弃在田间地头的玉米、小麦、
大豆、花生等作物秸秆变废为宝。这种“生物质”,又称秸秆发酵剂,就是把生物质拌在粉碎的干秸秆内,用三层塑料膜扎紧,发酵一个月即可成为有机质的作物
“面包”,是中国农科院研制出的新的科研成果。
该“面包草”
含有多种有益活性菌、粗蛋白、糖等,储存期长达两年,牲畜食后消化率达95%以上,经过对牛育肥饲养实验,4个月出栏,比普通育肥牛提前出栏2个月,饲养
成本下降了60%,4个月每头牛获利1000多元。这种生物质发酵秸秆技术的成功,将给该县畜牧生产带来三大革命:一是野外牧养将成为过去,圈养牲畜要成
大产业;二是牲畜育肥将比普通育肥提高三倍效益;三是出栏周期缩短一倍。
大豆、花生等作物秸秆变废为宝。这种“生物质”,又称秸秆发酵剂,就是把生物质拌在粉碎的干秸秆内,用三层塑料膜扎紧,发酵一个月即可成为有机质的作物
“面包”,是中国农科院研制出的新的科研成果。
该“面包草”
含有多种有益活性菌、粗蛋白、糖等,储存期长达两年,牲畜食后消化率达95%以上,经过对牛育肥饲养实验,4个月出栏,比普通育肥牛提前出栏2个月,饲养
成本下降了60%,4个月每头牛获利1000多元。这种生物质发酵秸秆技术的成功,将给该县畜牧生产带来三大革命:一是野外牧养将成为过去,圈养牲畜要成
大产业;二是牲畜育肥将比普通育肥提高三倍效益;三是出栏周期缩短一倍。
Monday, April 02, 2007
国家精品课程导航
http://www.core.org.cn/cn/jpkc/index_lei.html#5
中国区域CO2通量数据分析与模拟培训的通知
中国区域CO2通量数据分析与模拟培训的通知
ChinaFLUX 2006年CO2通量观测理论与实践培训
一、背景
涡度相关技术已经成为直接测定大气与群落间CO2通量的标准方法,所观测的数据成为检验各种模型估算精度的最权威资料,已经得到微气象学和生态学
家们的广泛认可。随着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在全球的广泛开展,各区域和国家尺度的通量观测研究网络(AmeriFLUX、CarboEurope、
OzFlux、Fluxnet-Canada、AsiaFlux、KoFlux等)相继成立。2002年创建的ChinaFLUX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通量
观测研究网络,积累的经验与教训相对较多,应该为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中国国家气象局、中国林
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和教育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研究机构也在中国区域建立了一批新的通量观测站,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生态系统尺度碳水通量的长期观测可以为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预测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可能的响应提供坚实的数
据基础。
目前,在中国区域的通量观测研究工作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层次的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综合研究网络,也没有形成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的有效
机制,还无法满足国家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台站网络是“国家野外观测研究台站发展规划(2004-2010年)”的重要组
成部分。目前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拥有53个生态系统野外站,涵盖了中国科学院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同时也涵盖了大部分
国内其它通量观测站。为了推动中国区域通量观测事业的发展,急需培训和培养生态学科的青年科学家和专业性的观测技术队伍,以保证中国区域通量研究平台的长
期稳定运行。
根据2005年11月30日“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建设与发展座谈会”会议决议的要求,ChinaFLUX暂时作为联络人为中国区域通量观测
研究事业的发展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因此,ChinaLFUX拟定于2006年7月21-27日举办中国区域CO2通量
数据分析与模拟培训班暨ChinaFLUX
2006年CO2通量观测理论与实践培训课程(ChinaFLUX第五次CO2通量观测理论与实践培训)。本次培训也是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项目
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目标
1.熟悉和掌握CO2通量观测和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论;
2.推动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
3.培训和培养生态学科的青年科学家和专业性的观测技术队伍,保障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的长期稳定发展;
4.分享网络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的经验,促进未来全球尺度世界科学进步的数据和经验交流合作。
三、培训教师
1) Prof. Ray Leuning
CSIRO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PO Box 1666,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2) Prof. Yingping Wang
CSIRO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PMB #1, Aspendale, Victoria 3195, Australia
3) Prof. John Tenhunen
Department of Plant Ecolog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95440 Bayreuth, Germany
4) Ms. Katherine Elizabeth Ow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sistant
Department of Plant Ecolog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Germany
Universitaetstrasse 30, 95440 Bayreuth, Germany
5) Dr. Xiangming Xiao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Complex Systems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Earth
Oceans and Space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39 College Road, Durham, NH 03824, USA
6) Dr. Liukang Xu
Environmental, LI-COR Biosciences
4421 Superior Street
Lincoln, Nebraska, 68504 USA
7) Dr. Nobuko Saigusa
Leader of AsiaFlux Training Course Sub-workgroup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四、培训内容
1)通量观测的基本原理与假设;
2)通量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论;
3)NEE测定、数据插补与通量拆分;
4)模型反演与参数估计;
5)过程基础的通量数据分析与模拟;
6)卫星基础的通量数据分析与模拟;
五、注意事项
特别提示:培训日程与内容请详见附件培训大纲与时间表!参加培训人员培训费为500.00RMB,住宿和交通等费用自理,并携带笔记本电脑供培训实践中使用。会议提供培训课程参考资料并提供午间工作餐。
报到时间:2006年7月21日8:00-9:00
培训时间:2006年7月21~27日
培训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六层会议室2602学术报告厅
培训联系人:温学发 电话:010-64889432 Email: wenxf@igsnrr.ac.cn
培训负责人:于贵瑞 电话:010-64889432 Email: yugr@igsnrr.ac.cn
敬请留意中国科学院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站
www.chinaflux.org 通量培训通知。
ChinaFLUX综合办公室
ChinaFLUX 2006年CO2通量观测理论与实践培训
一、背景
涡度相关技术已经成为直接测定大气与群落间CO2通量的标准方法,所观测的数据成为检验各种模型估算精度的最权威资料,已经得到微气象学和生态学
家们的广泛认可。随着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在全球的广泛开展,各区域和国家尺度的通量观测研究网络(AmeriFLUX、CarboEurope、
OzFlux、Fluxnet-Canada、AsiaFlux、KoFlux等)相继成立。2002年创建的ChinaFLUX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通量
观测研究网络,积累的经验与教训相对较多,应该为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中国国家气象局、中国林
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和教育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研究机构也在中国区域建立了一批新的通量观测站,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生态系统尺度碳水通量的长期观测可以为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预测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可能的响应提供坚实的数
据基础。
目前,在中国区域的通量观测研究工作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层次的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综合研究网络,也没有形成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的有效
机制,还无法满足国家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台站网络是“国家野外观测研究台站发展规划(2004-2010年)”的重要组
成部分。目前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拥有53个生态系统野外站,涵盖了中国科学院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同时也涵盖了大部分
国内其它通量观测站。为了推动中国区域通量观测事业的发展,急需培训和培养生态学科的青年科学家和专业性的观测技术队伍,以保证中国区域通量研究平台的长
期稳定运行。
根据2005年11月30日“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建设与发展座谈会”会议决议的要求,ChinaFLUX暂时作为联络人为中国区域通量观测
研究事业的发展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因此,ChinaLFUX拟定于2006年7月21-27日举办中国区域CO2通量
数据分析与模拟培训班暨ChinaFLUX
2006年CO2通量观测理论与实践培训课程(ChinaFLUX第五次CO2通量观测理论与实践培训)。本次培训也是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项目
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目标
1.熟悉和掌握CO2通量观测和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论;
2.推动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
3.培训和培养生态学科的青年科学家和专业性的观测技术队伍,保障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的长期稳定发展;
4.分享网络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的经验,促进未来全球尺度世界科学进步的数据和经验交流合作。
三、培训教师
1) Prof. Ray Leuning
CSIRO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PO Box 1666,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2) Prof. Yingping Wang
CSIRO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PMB #1, Aspendale, Victoria 3195, Australia
3) Prof. John Tenhunen
Department of Plant Ecolog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95440 Bayreuth, Germany
4) Ms. Katherine Elizabeth Ow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sistant
Department of Plant Ecolog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Germany
Universitaetstrasse 30, 95440 Bayreuth, Germany
5) Dr. Xiangming Xiao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Complex Systems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Earth
Oceans and Space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39 College Road, Durham, NH 03824, USA
6) Dr. Liukang Xu
Environmental, LI-COR Biosciences
4421 Superior Street
Lincoln, Nebraska, 68504 USA
7) Dr. Nobuko Saigusa
Leader of AsiaFlux Training Course Sub-workgroup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四、培训内容
1)通量观测的基本原理与假设;
2)通量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论;
3)NEE测定、数据插补与通量拆分;
4)模型反演与参数估计;
5)过程基础的通量数据分析与模拟;
6)卫星基础的通量数据分析与模拟;
五、注意事项
特别提示:培训日程与内容请详见附件培训大纲与时间表!参加培训人员培训费为500.00RMB,住宿和交通等费用自理,并携带笔记本电脑供培训实践中使用。会议提供培训课程参考资料并提供午间工作餐。
报到时间:2006年7月21日8:00-9:00
培训时间:2006年7月21~27日
培训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六层会议室2602学术报告厅
培训联系人:温学发 电话:010-64889432 Email: wenxf@igsnrr.ac.cn
培训负责人:于贵瑞 电话:010-64889432 Email: yugr@igsnrr.ac.cn
敬请留意中国科学院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站
www.chinaflux.org 通量培训通知。
ChinaFLUX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