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9, 2007

 

食物改变你的一生

食物改变你的一生_湘江边的低调生活_小木虫学术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Sunday, January 28, 2007

 

Genetics Max Animations

Max Animations
genetics

Tuesday, January 23, 2007

 

字节

当闪存最终接近100GB的时候,硬盘驱动器的下一个里程碑就是拍它字节(Petabyte, 简称PB),即1,000TB。Peta在希腊语中代表“第五”,1PB是2的50次方,也是继千(kilo)、兆(mega)、千兆(giga)和太拉 (tera)之后的第五级存储单位。PB听上去大得吓人:谁要25万小时的视频存储时间啊?特别在互联网连接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从其他地方 接收或下载视频节目,随时收看

Monday, January 22, 2007

 

植物生理中英文名词对照

植物生理中英文名词对照
无标题文档

 

老牛专业软件网 >> 下载中心 >> 应用软件类

老牛专业软件网 >> 下载中心 >> 应用软件类

Sunday, January 21, 2007

 

EXCEL 中自定义函数的应用(关于 XOR 在 EXCEL 中的用法 及 文本型数字求和) - northwolves(狼行天下)的专栏 - CSDNBlog

EXCEL 中自定义函数的应用(关于 XOR 在 EXCEL 中的用法 及 文本型数字求和) - northwolves(狼行天下)的专栏 - CSDNBlog

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flash声音素材 动物声音素材 网页声音素材下载—中国声音网

flash声音素材 动物声音素材 网页声音素材下载—中国声音网

Wednesday, January 17, 2007

 

Part A -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o)

Part A -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o)
计算蒸腾

 

我的回答审稿人问题的文书例子

以下是审稿人意见和本人的回复。与大家分享。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审稿人认真读了文章,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
分布在文章的各个地方。我很诧异有人真正读了我的文章。看到这些意见,
我觉得很感激,不是因为接收文章的原因,而是这些意见能真正有助于提高
文章的质量。

从中还看出,回答审稿人问题的“技巧”。
对于回答问题,有的人就是一味反驳,却不加改进。
记得ACS Style Guide里面说,当审稿人问到问题的,哪怕是他理解错误,这
也说明作者这么写,其他读者也会理解错误,引起歧义。因此,作者就是要
修改句子,使表达不引起歧义。
因此:有时间一味反驳,还不如指出具体改进在第几页、第几段。

==============================================

Reviewers' comments:

Reviewer #3: While revising the script, it is to be suggested that author should clearly indicate the aim & scope of the study and while making conclusion, it is to be mentioned how the study is useful for the practical purposes. In addition the following are the few suggestions/comments, which may be included while revision.

1. Introduction part first para last line, author must avoid to write ambiguous statement i.e., much work is still ahead, may indicate properly.
2. Author could not demonstrate the reason why, to select the organic compound such as ethyl pyruvate for this study?
3. Experimental part: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n-situ RAIRS experiments with homemade liquid-solid RAIRS cell.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may be useful for the others those who are working in the area. Photograph of the assembled cell may be included.
4. The description given for the experimental set up (page 4) can be presented by flow diagram instead, as an ease to understand the set up.
5. Resluts Part (Page 6): "CO adlayers with identical monolayer coverages", the monolayer coverage, is it been performed with some adsorption model? Further,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saturated Pt surface, but not mentioned about the saturation experiments. Is it obtained after 60 min of CO bubbling?
6. Page 12, 2nd para: The displacement of EtPy by CCl4 flushing, is it confirmed by the EtPy peaks? If so, it has to be mentioned clearly in the para. Also in the same para, author referred for Fig. 7a and 7b but in the figures, it didn't appear, only figure 7 appeared. I feel it refers for figure 7, portion A and B, to be corrected. Similarly, in the text referred the fig 2a, 2b. etc but on the figure sheet it is mentioned as 2A, 2B .etc. to be corrected.
7. Page 14, 1st para: 'contamination of the Pt surface by corrosion of o-rings in high concentration EtPy', but the statement has not been supported by other evidence/literature.
8. Pages 14 through 17: the observed reactivity of various solvents for adsorbed CO on the Pt surface (figs 3 & 4) has to be discussed more precisely. This reviewer is unable to follow the reason why they showed different reactivity, is it principally due to the organic moieties, or due to the impurities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hemicals or a mixed effect. It has to be clearly demonstrated, however, the only experiment performed with CO/water? CCl4 would difficult to describe it in detail.
9. The author try to restrain with repeated arguments in the text e.g., page 3 para 1: It was generalized that........., also appeared on page 21 first para.
10. Captions of the figures are too long,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already given in the text, hence would not be included here. Captions should be short and crispy.

===============================================
Dear Editor,

I quite appreciate your favorite consideration and the reviewer’s insightful comments. Now I have revised the JCIS-06-247 exactly according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nd found these comments are very helpful. I hope this revision can make my paper more acceptable. The revisions were addressed point by point below.

[gener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add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d paragraph of Introduction. How the study is useful for practical purposes was added at the end of Conclusion as one paragraph.

[1] Ambiguous statement i.e., “much work is still ahead” was deleted.

[2] Ethyl pyruvate was used here as a typical compound (containing two carbonyl groups)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our diagnosing tool to detect low-coverage CO (coming from decarbonylation of EtPy) at the liquid-solid interface. EtPy is a reactant used in liquid-phase chiral catalysis, and slight decomposition of EtPy to adsorbed CO was reported to influenc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by studying that, we can directly compare our results with previous studies. More detail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Section 3.2.

[3] The IR cell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IR cells used by many electrochemical workers. References were added. A photo was given in the Supporting Information.

[4] A flow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setup was given in the new Fig. 1.

[5] The CO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e same adsorption mode, by bubbling CO through a clean Pt surface in different days to achieve the same saturation coverage of CO. Initial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given the CO bubbling rate was 0.85 cm3/min, CO can saturate on Pt after 30-45 min. We bubble CO for 60 min to guarantee the same CO coverage. If we bubble CO for more time, or if we increase the CO flowing rate several times, the CO saturation coverage doesn’t change, indicating 60 min is already enough. A figure showing the CO uptake as a function of bubbling time was given in the Supporting Information.

[6] The displacement of EtPy by CCl4 was confirmed by the removing of EtPy peaks. The mention of Fig. 7a and 7b etc. throughout the text were all corrected.

[7] It is known that some solvents such as acetone can corrode the Viton o-ring. We saw the damage of o-ring after using high-concentration EtPy. A reference to the Viton o-ring information was given.

[8] The observed reactivity trend is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both effects,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oieties on Pt surface during numerous flushing cycles the more important reason. A few proper sentences were added to clarity this point.

[9] The repeated argument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n Section 4.3 were deleted.

[10] The too-long cap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all, I found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re quite helpful, and I revised my paper point-by-point. Thank you and the review again for your help!
==============================================
结果:

http://dx.doi.org/10.1016/j.jcis.2006.09.005

欢迎浏览:
Organic Chemistry on Solid Surfaces (Review)
Z. Ma, F. Zaera*, Surface Scence Reports 61 (2006) 229-281.
ScienceDirect TOP25 Hottest Articles in Chemistry
http://dx.doi.org/10.1016/j.surfrep.2006.03.001

 

音乐天地

音乐天地

 

几个要下载的专辑

森林物语 森林狂想曲 秘密国度 梦幻溪流

Sunday, January 14, 2007

 

The Origin Forum - combining strings in Set Column Values

The Origin Forum - combining strings in Set Column Values

Tuesday, January 09, 2007

 

关于GMAIL邮箱Label标签的创新使用(转)

关于GMAIL邮箱Label标签的创新使用

原文作者:Okboy
Label标签是Gmail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功能,也是Gmail的一项革命性创新。它不但完全取代了传统电子邮箱中文件夹所具有的分类储存功能,而且巧妙利用还能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就来看看有关的应用。

标签的常规用法
第一步:建立标签
登录Gmail后点击网页左下角的"Editlabels"打开标签的管理界面,在"Create
newlabel"字符旁边输入标签名称,再点击"Create"按钮就完成了创建工作。当然,如果需要对标签进行重命名或删除工作也在这里执行。

第二步:建立过滤条件
假设你的Gmail用户名为china,并且已经建立了一个cn的标签,点击网页上的"Createafilter"链接进入到创建过滤条件的页面,接着在"To"的空白栏中输入"china+cn@gmail.com",点击"NextStep"进入下一步,勾选"Applythelabel"并选择应用于"cn"标签,最后点击"CreateFilter"按钮保存退出。

第三步:自动归类邮件
以后凡是寄送到china+cn@gmail.com的 邮件,系统会自动在邮件标题前面添加醒目的"cn"标识,即使在众多邮件中你都可以轻易识别出来,而且全部的邮件会自动归类到"cn"标签,查看起来就更 加方便。(除了利用过滤条件来自动为邮件添加对应的标签外,你还可以进行手动添加:打开某个邮件后在"Applylabel"下拉菜单中直接选用即可。)
(注:同一封邮件的标签可加多个,例如对于一封邮件你可以加“BAK”再加“TECHNOLOGY”表明这是一封技术备份邮件,当然你要是加“BAK”+“LOVER”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四步:搜索标签
Gmail的搜索方法与Google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进行某些特殊搜索时还需要添加一些指定的关键字。
实例一:搜索带"cn"和"backup"标签的邮件
在搜索栏中输入"label:cn label:backup"(注意两个label之间加空格)后回车

实例二:搜索带"backup",但不包括"cn"标签的邮件
在搜索栏中输入"label:backup -label:cn"后回车
提示:搜索时"label:"的关键字必须输入,而且标签名称要确保准确无误(目前还不支持搭配通配符,例如不能以"back*"来代替"backup"进行搜索)。

标签的特殊应用
除了上面介绍的基本用法外,配合特定的过滤条件,标签功能还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
应用一:变身为多个邮件地址
理论上可以用"账号+标签@gmail.com"的形式产生无数个邮件地址,这样你就可以根据需要把不同地址应用于不同地方。如果发现某个地址已经失去作用或遭到垃圾邮件的骚扰,只要在过滤条件设置时,把带有这个标签的邮件移到垃圾邮件文件夹就可以了。

应用二:把Gmail当成网络硬盘来备份资料
按上述方法建立一个"backup"标签并设置对应的过滤条件,然后把需要备份的资料或文件直接寄送到"账号+backup@gmail.
com",这样你就可以拥有一个高达1GB的网络硬盘了(Gmail只支持不大于10MB的附件)。

应用三:拥有你专用的电子日记本
对于喜欢写日记的朋友可以创建一个"diary"标签,在设置过滤条件时除了应用于该标签外,还可以同时勾选"SkiptheInbox(Archive it)"选项,这样以后把日记在邮件客户端中撰写完毕后寄送到"账号+diary@gmail.
com",就不会在收件箱里面出现而直接被存档到"diary"标签下面。


Sunday, January 07, 2007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Saturday, January 06, 2007

 

nature science jobs

http://naturejobs.nature.com/js.php
http://aaas.sciencecareers.org/js.php

 

博士后申请及心得

在博士后申请和签证期间,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现在我已经顺利的获得了赴德
做博后的签证。我把我在整个过程中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对将来的师弟师
妹有参考的价值,另外,也实现了我对斑竹realroma的承诺。
我想一篇好的参考文献最好能包含尽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所以写之前我暂时列了
提纲,如果大家觉得有要补充的,请现在提出,我将在近2天的行文过程里进行完善。

博后申请篇
1. 博士后位置的信息来源
2. (个人简历)CV的准备
3. 电话面试(telephone interview)的准备与实施
4. 与教授的信件往来
5. 申请过程中的自己心态调整
6. 收获Offer

签证申请篇(德国)
1. 邀请信的注意事项
2. 个人资料的准备
3. 面签的问答
4. 拿到签证



博士后申请篇

一 博士后的信息来源

现在网络发达了,啥信息都可以获得,自然博士后的招聘信息也不例外。现
在有很多专门的博士后招聘网,一般google postdoc就可以查到许多,最有名的
有以下几个:http://www.newscientistjobs.com/splash.action ,
http://aaas.sciencecareers.org/js.php?q=postdoctoral+positions,
http://www.postdocjobs.com/jobs/,这些是综合性的博士后招聘网站,里面有
许多的分类,包括专业、地域等,查找起来非常的方便,而且更新的非常快。但
要说的是,通过招聘网找到的位置,经常是很多人同时竞争的,所以在发信之前,
最好能到相应实验室的网页上去浏览一下,然后把自己的科研背景经历和对方实
验室是科研方向结合起来谈,这样会更加吸引教授的眼球。当然了,如果一天发
个200 封,那就无所谓了,只要简历准备的充分一点,信的内容只要修改教授名
字即可。正所谓有得有失,集中和分散的策略有机的结合。在发信的时候无所谓
对方是中国老板还是国外老板,反正网撒的大了,大鱼小鱼都有。
我个人还是建议国外老板为主,这样在国外,至少语言上可以得到很大的提
高,也能了解老外是怎么想的。有的同学出去是抱着强烈悲观情绪出去的,他们
无所谓在国外工作的压力,无所谓money 多少,无所谓实验是否要接触大量的有
毒有害物质,反正出去似乎就比呆国内强,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我们在申请博
后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精力状况来有效的选择,如果性格开朗,精力极
其充沛,当然到哪里都没问题,都能很快的适应,但如果性格比较孤僻,精力也
是那种到了晚上10点就要睡觉的同学,最好还是找那种科研压力相对小的实验室。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压力大还是小呢?有个哥们给我一个很easy
的判定标准,那就是看老板是否是(医学博士)MD,MD的老板在医院搞呆的时间
比较多,搞科研只是他的兴趣,这样的老板科研压力不会特别大,自然下面的学
生也就不会太苦了(呵呵,仅做参考)。另一个选择实验室,选择老板的标准就
是这个实验室经费是否充足,近一两年是否有好文章出来,后者更加容易确定,
因为上Medline 就可以搞定,在这样的实验室压力会比较大一些,因为别的博士,
博士后工作都比较出色,但如果自己肯做,运气又好的话,呆个2 年还是可能自
己也可以搞篇大的出来。
也有不少的同学是通过nature、science 的广告来查实验室,当然可以了,
但其实那些招聘网站上已经包含了这些广告,所以我建议不必如此去找。倒是有
一种方法可以比较快速的根据自己的专业来找目的实验室。还是通过Medline ,
输入自己的专业的关键词,可以搜到大量文章,再通过各种途径搞到老板的email
,然后就可以啃嗤啃嗤的发送简历过去了,这时无所谓这些实验室是否需要招博
后,10个里面有1 、2 个,你就有机会!
还有一种途径是通过大学来搜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到大学的排名,
比如美国,医学(生物学)排名前50位的,各个大学的网页进去之后,一般能从
research进入找到相应的系,然后找staff ,各个教授的研究方向都会列入眼前,
不管对方是否需要博后,发就是了。会出奇不意的有好的效果的。

二 简历(CV)的准备

CV的准备极其重要,国籍、出生地、身份证号码什么的大可不必写,关键有
以下几点:研究经历(research experience ),掌握的技术,教育经历,博士
论文的题目,3 个推荐人的信息。其中,又以研究经历最为重要,需要好好的准
备。曾经用什么手段研究过什么课题,发现了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均可写入其
中,一般至少一页A4纸。这样的CV可以供大量发送。如果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实
验室,还要写入自己的科研兴趣,自己过去能做什么,能为实验室做出什么贡献
等等。同学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功。

三 电话面试(telephone interview )

一般来说,信发出去之后的2 天之内,对你感兴趣的老板就会给你回信了。
如果没有回应,八九是喀嚓了,大家不必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实在是放不下,重
新发送一遍。有的客气的老板会写一封信,说抱歉之类的话,那就写一封简短的
感谢信,说将来有机会希望再合作。
对你感兴趣的老板会马上让你请推荐人发推荐信过去,也有的老板是马上跟
你预约电话面试的时间。收到面试请求的时候,你需要马上回复,你可以给老板
列几个日子,比如1 、2 、3 号,看他的方便时间给你电话过来,你无需自己确
定时间。一般老板会马上回复,跟你说那就2 号几点,还会注明是当地时间还是
北京时间。
面试之前,大家不必很紧张,根据自己的CV把来龙去脉用英文列个提纲,细
节做到心理有数,特别是一些技术手段的原理、需要注意的环节等。不同的老板
的面试风格、内容都不一样,还相差的很多。我有一个同学,是Washington大学
的一个教授给他面试,足足一个小时,问了大量实验设计方面的问题。而我经历
的5 个面试,一般都在半个小时,教授问了主要以下几个问题:你可否讲一下你
的博士期间的工作?你为什么会对我的实验室感兴趣?你为什么会选择做博士后?
你是否还投了简历到别的实验室?你的家人是否一起过来?我最终搞定的这个德
国老板甚至还问了我有几个兄弟姊妹,他们做什么工作?我的父母做什么工作?
……真是晕死!原来他想知道的是他们是否有从事医学,我斩钉截铁回答,NO!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语速不一定要快,但要善于发挥,善于掌握节奏,不要
老板问你一个问题,一句两句就回答完毕,结果害的冷场。大家要明白,老板面
试你的目的,一是大致了解你的专业能力,但更加看重的是你的英语交流水平。
你实验做的再好,但过去之后,在实验室开semina的时候,你一句都插不上,那
可就惨了。老板当然不希望这样的博后过来。我接受的还有一个面试是一个教授
委托中科院马普的一个德国教授和我面对面进行的。聊了大概40分钟,专业聊过
后,彼此还聊了聊兴趣爱好,聊了聊天气,气氛很融洽。
对自己的英语不自信如何办?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直到我接受了第一
个面试,这个面试是我应聘一家外企而接到的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电话。应该说
自己的英语直至高中毕业还是比较牛的,每次都能考到班上前3 名,但进入大学
之后,对专业课抓的比较紧,英语却几乎不抓了,一直吃老本,于是高中前没有
专门练习的听力和口语也就一直没得到提高。词汇量也严重不足。记得考六级的
时候,听力我一个没听懂,全是蒙的,老天可怜我,给了我61.5,竟然还一次过
关。那次外企的秘书mm给我电话过来,让我等加州总部的一个老外给我电话面试,
我说具体几点打过来啊,她说那边时间上午9 点,我掐了掐,不是夜里1 、2 点?
于是我慢慢的准备。没想过了不久,秘书mm又打电话来,说换了一个人给我面试,
是澳洲的。我看澳洲和大陆时间差不多,就问几点,说是下午3 点。我得抓紧准
备了,因为到企业应聘还得准备一些管理、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我又狂看这方面
的材料。一点钟,电话铃响了,一般是老婆这时候给我问候,我漫不经心的抓起
来,没想那边一个男中音跟我hello 了一声,我考,竟然鬼子提前摸上家门了。
我迅速打开金山词霸,随时应付不时之需。先叽里咕噜例行问候之后,他就
咔咔咔的开始提问了,基本在我掌握的专业知识里,我也就呱呱呱的回答一番,
语句还特别简洁。老外很kind,不时在那边呵呵的笑,这让我放松不少,我一答
对一个,他马上excellent 一下,感觉好极了,突然我卡住了,在那里恩恩的支
吾着,我想不起一个词汇了,我马上输入中文,金山词霸吧嗒就跳出英文,然后
我又流利起来。最后他问我要什么提问的,我就拿出准备好的问题问过去,还问
他多大,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多久,他说39,工作了10年了,我随口接了一句,那
如果我今年进公司,10年后,我就和你同岁了,他哈哈哈大笑,最后双方致谢,
我才发现原来用英语和老外打电话是这么的简单。所以我给那些对英语不自信的
同学提个建议,不妨搞一次模拟面试,让另一个同学提问,网上面的博后面试题
目有不少,随机的问,手里拿个东西做听筒。效果会不错的。还有如果想的话,
可以先写满1 张纸,可能回答到的点点滴滴都记下来,这样老外提问到哪个问题,
自己一找也能找到了。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问题没听懂,可以pardon一下,没关系,老
外都很kind的,他不会介意,两次听不懂,就再pardon一下,但一般来说,问题
不会提的很偏,如果有几个词汇听清楚了,基本也能猜出教授问的是啥问题。你
可以稍微发挥一下,老外在电话那头yes ,yes 的时候,你就继续发挥,如果你
回答的跑题了,老外也会继续重新问一遍的。总之一句话,不要紧张,也不必紧
张。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大家都能理解这一点。
对了,顺便提一句,只有当老板跟你预约面试,这才说明他确实对你有兴趣,
99%的情况下,面试是应聘成功所必需的。不管老板给你的email 里多么的用词
美妙,多么的夸你,如果不面试,那就等于0.他可能一封让你激动的信过来,就
再也没音讯了。这种情况在我周围的同学里碰到过好几次了。那些让你寄推荐信
过去的老板也还不到值得信任的地步,往往推荐信过去,却不再理你。

电话问讯可以帮助我们大大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在网上或者什么地方找到你心逸的工作
位子时,先给对方打个电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然后说要是对方有兴趣,就马上发简
历。如果对方说那就发来看看吧,那么问清楚对方的姓名和地址,然后当天就发,最晚
第二天一定要发,否则时间一长对方忘了,如果是国际申请,最好问下对方的邮箱,马
上发一个邮件,附上所有申请材料,并说明这是没有签名的版本,签名的版本通过信件
随后就到,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国际邮件时间较长,对方容易忘记。先打个电话,然后
就变成了人和人的联系了,不再是纯粹的审核材料,非常非常重要!!!要是觉得自己
外语没有流利到张口就来的地步,最好事先写个草稿。

注意一下各国对材料的要求,如果发往德国,在简历前要写一封信,其实就是把自己推
销出去的信,写的好,别人才打开简历继续看。简历最多2页,长达3页的简历一点希望
都没有。还有证书复印件,所有简历中列出来的点,最好都能证明,比如你说你法语go
od,那么你有什么证书吗?实在没有也没关系,其实老外比中国人松。

材料发出后,在对方收到后3星期内,要是没有回音,就要再打个电话问一声,表示你对
这个工作位置的重视。在欧洲不是必须的,不过打一个比较好,在北美是必须的,如果
不打,就此结束了。



四 与教授的书信往来

大家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和老外写信,语气要委婉。能用may 的时候,
绝不用can。Please,thank you 之类的话说100遍也不肉麻。当然,如果自己确
实牛B,也可以很自信地展现自己。但是,自信和谦虚并不冲突的。
一般的,信件最好当天能回复,周末除外,因为国外老板一般周末不上班。
最好不要拖,除了你决定放弃对方。国外有的老板写信很随意,这时,你就不必
用sincerely 之类的话语,也写的简洁。在要求自己能及时回信的时候,反过来,
大家不要奢望老板能及时给自己回复。我曾经和一个美国的老板写信,结果一个
礼拜没反应,还是面试过了的,而且面试的时候也很舒服。然后我又写了一封信,
还谨慎的告诉他我曾经一个星期前给他过信,他才回复,才继续保持着交流。
有时老板会给你几篇文献,让你看了之后,提几个新的project.这时,就要
专心的把那几篇文献看透,自己觉得可以在这些结果之上可以继续做什么,怎么
做,有何意义都一一写出。老板要求2 个project ,你就写3 个,这时就是你展
现能力的大好时候。
我在申请博后期间,还收到这么一封信,是个美国的中国老板给我写来的,
写了4 个expectation !!!上午几点来实验室,下午几点走,周末也得上班,
端正自己做博后的目的等等,写了满满一页,我都看呆了。深思熟虑之后,我也
回了一页给他,但基本就从心里把他排除了。可以预料,这样的实验室过去是没
有自我的。每个同学出去做博后都得努力,毕竟出了结果,自己的腰板就能硬起
来。但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都给出卖了,至少我是这样!

五 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

这点非常的重要。谁不想3 天就搞定呢?在中科院读了这么多年,决定了出
去,联系来联系去,总是不顺利,谁愿意呢?我听一个生化所的同学发了9 封就
搞定了,还是个很有名的大学。我还听说一个mm面试了5 分钟,对方教授问她家
里别的兄弟姊妹是否也是博士,她说就她一个,于是老板就要她了,理由是她能
读到博士,说明她很刻苦。
但实际上,一般来说,从开始发出第一封信到拿到offer ,一般是1 到3 个
月。老板在找博后的时候,有很多candidate 的,他首先要筛选,他总是希望自
己能找到最适合的人。甚至多花点时间也在所不惜。所以本着理解老板的基础之
上,大家心态可以放的平和一些,可以多接受几个面试,鬼子在选我,我也要选
鬼子!
申请过程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我和美国的一个老板聊的非常好,他也强烈的
表达出要我的愿望,甚至在email 里他都把我的课题告诉了我。但一天,他突然
发了一封信过来,告诉我说,他现在的那个博士后可能要延期,因为有一个很重
要的课题要补数据,让我等到明年1 月份。那时才8 月份,我一听就蒙了。这不
是调戏我么?万一这个博后实验不顺利,又让我等,那肯定死了。这是个真实的
案例,大家也不要碰到这种事情就心情很糟糕,毕竟机会还是有很多的。
一般而言,在电话面试的最后,同学们可以问老板一句话,大概要我等多久
才能最后确定?老板一般会说会尽快。但这个尽快是谁都无法预料的,一个月是
很正常的。一般来说,一个月过后,大家可以再给这个老板写信,提一下自己是
谁,什么时候和他电话面试过,自己对他的实验室是多么的感兴趣,自己是多么
的充满信心而又自豪的加入,等等,然后告诉他,你目前和好几个教授在保持联
系,直接问他是否已经决定了,给他一种感觉,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如
果要,就趁早!老板对你念念不忘的话,会马上给你回信,对你表示再次感谢,
一般来说,他70%的可能性会要你了,但可能还要等。等待的过程漫长而又难熬,
大家要学会接受,也可趁这个时间继续的撒网。

六 收获OFFER

有一天,你突然会发现自己的信箱来了一封信,里面说:亲爱的×××,我
很荣幸的告诉你,我们非常欢迎你加入我的实验室……这个时候,就意味着你的
付出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一般老板在这封信里会提及薪水的数额,还会问你家
人是否同行等。此时,你可以马上回信给对方,说你是多么的开心和激动……
我是比较懒的人,肯定不会再重起炉灶,而且这样也不是很厚道。当然每个人的
想法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但很有可能你会同时期收
到好几份offer ,因为你撒的网有时会同时上好几条鱼。这个时候,大家就要谨
慎而快速的作出抉择,如何写拒信,我没经验,大家可以再互相交流。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联系顺利!

Friday, January 05, 2007

 

Chronicle Careers: Jobs in Higher Education

Chronicle Careers: Jobs in Higher Education

Thursday, January 04, 2007

 

PROTOCOLS FOR RECOMBINANT DNA ISOLATION, CLONING, and SEQUENCING

: "PROTOCOLS FOR RECOMBINANT DNA ISOLATION, CLONING, and SEQUENCING"

Wednesday, January 03, 2007

 

ADC BioScientific :: Related Articles ::Portable

ADC BioScientific :: Related Articles ::Portable
LCA4

 

在美国大学如何听课(转)

由于中美教育体系与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再加上语言的隔阂,在留学生活初期,来自课业上有形无形的压力多少令人感到吃不消。为了使留学生能减少留学初期的盲 目摸索,本文将系统地提供各种课业上的适应方法及注意事项,希望能让留学生在调适课业压力之余,放松心情,使留学生活更加得心应手。
  
  选课

  选课本身可说是一个必修课,课程选择适当与否将是影响学期成绩的最大关键。刚开始就读的第一个学期,特别要注意课不要选得太多、太重,以免为自己带来 沉重的功课负担。虽然学校规定修满十二个学分的学生才被承认为全时学生(Full-Time Student)身份,但是若觉得负担太重,可以跟指导教授讨论少修一门课,并请他在有关文件上签名,再向注册组报备,便可继续保持全时学生身份。

  有关课程内容的资料,在开学之前就应着手收集。例如参阅学校各系目录(Catalog)上的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或是参考课程时间表(Course Schedule)等等,都可以得知自己系上所开的课程。

  在选课时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一定要了解课程内容和主讲教授。你最好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是否对你有用、你是否感兴趣、教授教研水平如何、为人如何、教学方式如何等等。

  1、课程进度表

  由于普通的课程简介通常相当简略,若想知道更详细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主动到系办公室直接询问开课的教授或其助教、秘书。同时索取该课程整个学期的上课 计划进度表(Syllabus),上面列有详尽的课程目标、每次上课进度、评分标准,以及书单等等项目,可说是选课时最实际的参考。

  2、教授的名声

  学生对教授的评论是选课时另一重要考量因素。有时某门课的名称、内容相当吸引人,但若打听出该教授是个“Killer”,可考虑放弃该门课。所谓“杀 手”教授通常有很多考试、作业,而且分数给的不高,一般而言并不受学生欢迎。当然,有心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同学,可以着重考察教授的学术能力和观念等等。

  开学之后,正式上课或旁听更可印证自己选课选得如何。如果上课时发现该课程并不符合自己需要、太难或者旁听时对其他课程产生兴趣,都应该当机立断尽快办理改选手续。通常在开学前某一特定时间内加、退选,不必收取费用。  


课前准备与课后复习

  选课就绪后,教科书的购买问题又令人头大。美国的教科书非常昂贵,动辄三五十美元。为了节省开销,可以考虑买旧书(Used Book),甚至不买,而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来读。此外,一般校内书店书价通常高出市价,如果可能,不妨抄下书单到校外书店购买教科书。

  在正式上课之前,课前的预习是很重要的准备工作。上课前多花点时间认真阅读必要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预先对教授所要讲的内容作到心里有底,这对于我们英 语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比较多地理解教授在课堂上的讲述,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加入同学们的讨论。

  课前及课后充分的阅读准备,将有助于课堂内容的有效吸收。一般而言,研究生课程进度相当快,尤其暑期(Summer Session)的课程时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面对在短期内要读完的好几本教科书及指定读物,如何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便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



阅读英文书时最好不要逐字诵读,这样不但速度缓慢,也不容易找出文章里的关键所在。阅读时应该随时提笔,记下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字汇及术语,而且每读一个段落,应做摘要笔记,或是标示出重要关键字词。

  此外,最好能训练自己用简单英文交代大意——一来方便日后复习,二来更能练习使用英文表达,以增加课堂上发言的信心。每当阅读英文书籍时,常会遇到一 大堆单字,而令人产生“字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更有甚者,即使查出所有单字的意义,却仍对整句词语一知半解,教人相当气馁。

  为了增进自己的阅读速度及能力,最好不要太拘泥于字句的推敲钻研,而应以掌握全段、全文大纲为努力的方向。预习、复习时,有时候可以使用中文相关书籍 来辅助英文书籍的阅读,以掌握概念。但是中文书籍的辅助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唯有在平时就能充实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才能吸收更多专业领域的新知。


课堂行为

  不论托福听力成绩有多高,几乎每位留学生刚开始上课时都经历过一段“鸭子听雷”的茫然。如此一来便影响课堂上的反应,以及抄笔记的速度。除了尽快设法熟悉每位教授不同的口音及讲话方式外,录音或笔记都可以帮助自己,但需注意下列几点:

  1、录音

  上课时即使听得再认真、笔记做得再勤快,也不免有疏失之处。这时候,录音机就成为温习功课、补充笔记的最大帮手。但录音之前一定要征求教授的同意,因 为牵涉到版权或其他问题,有些教授并不欢迎学生录音。此外,必须避免对录音过分依赖,不要以为录音后回家可以反复再听,而影响上课专心的态度。

  2、笔记

  除了自己预习、复习时的笔记之外,上课所记的笔记常常是课程的精华、考试时参考的宝典。大致说来,一至二个学期下来,留学生就能培养出记笔记“简单扼 要、层次分明”的功力。如果教授喜欢写黑板,对记笔记的帮助当然很大;若是讲演或讨论的课,则需特别留意“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points...”、“This is the key which...”或是“I’d like you to remember...”等类似的开场白,它们几乎都是上课重点所在。

  此外,还要学习能够过滤出课堂重点,假若教授或同学发言时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当然就不必有闻必记了。如果笔记一直无法抄得好,应该设法跟其他同学借来参考,甚至直接向教授反映。通常教授会指派助教或特定同学协助。有了上课完整的笔记,预习、复习功课时更能如虎添翼。

  3、发言

  上课时的发言,不但能与教授及其他同学做多向交流,也能充分表现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在教授心中留下好印象。中国学生通常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沉默,许多 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够好、害怕出洋相而不敢发言。事实上,人都已经越洋留学了,又何必过分担心出洋相呢?如果觉得自己英语能力不强,上课发言不正是训练 自己用英语表达的好机会吗?虽说如此,如何突破心理障碍而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却仍是留学生最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美国学生从小即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时能侃侃而谈。但他们也习惯接纳别人发表意见,一旦外国学生发言,他们通常会耐心听完。刚开始若真不知如何表 达,不妨先就上课听不懂、听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问,例如可以举手向教授表示:“I can’t follow you.”或是“Can you say that again?”。当然,最好是能逐渐去除恐惧的心理,进而勇敢积极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  


考试、习题与报告

  在经过一学期紧张的学习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学习测评了。评价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不外大小考试、作业习题与书面、口头报告等,并不是每位教授都选择同样的方式。

  1、考试

  期中、期末两次大考,成绩比重约占全学期百分之六十以上,因此每到考试期间,大家都挑灯夜战,不敢掉以轻心。若是在课堂上考试,最好问清楚各种细节, 如考试形式、内容、范围等。考试若采取申论题的形式,如果担心时间不够使用,可尝试向教授要求延长作答时间。此外,更应问明是否能携带英汉或汉英字典进场 作答。另外一种拿回家完成的考试(Take Home Exam),由于没有时间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一般来讲压力不大。只要根据上课笔记、指定书籍内容发挥,再注意词句的连贯与修饰,获得满意的成绩应该不难。

  2、指定作业(Assignment)

  不同的科系有不同方式的作业习题。大致说来,数理商等系的作业以计算、应用题方式较为常见,只要上课用心听讲,再参考教科书及笔记,或跟同学、学长讨论,这种作业多半难不倒你。而人文社会科系的作业,通常是指定阅读和书面报告,这种作业较偏重评论、分析和表达。

  除此之外,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可能是压力最大的一种作业形式。由于上课时要在教授及其他同学面前用英文报告,所以文稿的拟定必须特 别清楚流畅;而面对随时可能被教授或同学打岔和质疑,常会令人神经紧张。然而,准备这种作业的方式,唯有融会贯通,并且熟记自己所拟的文稿内容,并事先请 其他同学“试听”一下,才能让自己正式提出报告时从容不迫。

  3、学期报告(Term Paper)

  有许多教授喜欢以学期报告取代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有关撰写学期报告的各种细节也不容忽视。为了避免自己写的报告格式不符合教授要求,最 好事先能向教授索取一分报告样本,依照其各种规定来写,才万无一失。例如多数心理系同学必须遵守APA(美国心理协会)所发行的报告格式书写,丝毫不得马 虎。在美国留学,写学期报告时千万不能小看著作权的问题,凡是引用别人的资料或言词,必须详细注明,以免被冠上“剽窃”的罪名,轻则受低分处分,严重时更 遭退学的命运。如果能随时注意引用原句时要加上引号,以及注明原文作者、书名及页数,即可避免抄袭之嫌。

  着手进行学期报告时,有任何疑问或想法意见都可在教授办公时间(Office Hour)与其商讨。如在报告截止日期前写完,不妨先拿去跟教授讨论,一方面有利于报告整体的修改,另外也可增加教授的印象。在Office Hour会见教授,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万不可以怕麻烦教授为由,而放弃了自己的权益。

  撰写学期报告时,首重内容品质,而不是文字的华美。所以只要文法正确、主旨突出、文意连贯并且清楚明了,就算是一篇上乘的报告。然而,对自己的英文能 力无论抱持多大的信心,最好还是请美国同学或花钱聘请人帮忙修改英文文法、修辞,甚至全文组织,以使整篇报告更加圆润通顺。

  留学生活虽不尽如“游学”般轻松惬意,但是只要熟悉了与课业相关的“游戏规则”,读书得法,留学生也能时时忙里偷闲的。

 

留学美国的生存法则

留学路漫漫。经过拼搏,手握offer,拿下签证,登上飞机,只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实际上,随后的道路可能更难走,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不能对那 里的学术环境有所了解,掌握其中的“生存法则”,处理好各种关系,即便你才高八斗,也很可能会处处碰壁,黯然收场。十几年前的卢刚、前两年的黄谷扬,最后 都以杀人后自杀为结局,就是极好的例证。

我从《诺贝尔的囚徒》那本书中总结了几条在美国学校中出人头地的“成功秘笈”,不敢藏私,愿公诸天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从此一帆风顺、前程锦绣,直达成功的彼岸。
一. 择校的学问
对于每一个准备读大学的人,这是第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与国内的“一考定终身”不同,美国的大学录取是各校独立进行的,而且互不相干。你当然 可以多报几次名,不过为了节约报名费(这加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和提高命中率,最好还是根据你的目的定一些原则。加入你只想读完书就去找工作了事,你最 好去一些本科教育比较出色的小型学院。如果你觉得自己适合做学问,想在名牌大学里从事学术,那么,你一定要获得博士学位,而且越快越好。像一些从学士到博 士连读的课程,时间最短,更是千万不要错过。
二.选导师的诀窍
对于一名研究生来说,导师就是他的父亲。如何寻找这名“父亲”呢?面对花名册上的教授名单,很多人会挑花了眼。不少人只认教授的知名度,觉得他们 经费充足,条件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可是别忘了,你只是一名刚起步的研究生,“一只大水池里的一条小鱼”。在教授的眼里,你很可能只是“带手的工具” 而已。无论做出多少贡献,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可是,如果你有眼光,挑上一位现在虽默默无闻、但将来有可能飞黄腾达的年轻导师,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如果你们一起做出了什么重要工作,你的名字绝对不会被人忽略。而一旦将来他功成名就,那你的好日子也就近在眼前了!
对于女生来说,还有一个小贴士:最好在研究生院找个女导师,看看她在学术界这个男人的世界里是怎么做的,付出了什么代价,而她的男同事又是如何对 待她的。这个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因为学术界高层的女性数量很少,等你做博士后时,就不见得能找到有名的女教授做榜样了。
三.难过但又必过的一道坎——学术演讲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术讲演是一道难过但又必过的坎。跟国内学校不同,美国学校里有很多seminar,要求学生面对听众介绍自己的工作。很多中 国学生到这时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你所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让你的听众兴奋起来。千万不要认为听众对你讲的话题很熟悉,其实他们更多情况下是一无 所知。所以你一定要掌握要点,一定要说服你的听众,让他们相信你做的事情真的非常重要。最好再用一些生动的照片、形象的幻灯,让你的讲演活泼起来,这样你 就更容易成功了。
四.做课题必须掌握的技巧
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要从中找到对你有用的东西,目录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你可不要想当然,以为用Google搜索一下就可 以了,那实在有些小儿科。在美国的大学里,无论你想做什么课题,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图书馆去,用Index Medicus、 Chemical Abstracts,当然还有更为常用的Citation Index等检索工具,以及Current Contents这样的目录工具,来查找你需要的资料。这不但能给你带来很多便利,而且会给你将来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怎样才能让论文顺利发表
Paper是每一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文章发得越多,不但能顺利毕业,还会带来许多做博士后的机会。而要想让文章被杂志接受,就得通过评审。所 以,大家都在为此绞尽脑汁。不过其中也有必杀的“绝招”。比方说,你可以在论文的参考书目里不断引用某人的文章,这样杂志的编辑往往就会请这个人做你的评 审人。要是你还在文章中称赞那个人的大作“十分精辟”、“发人深省”,那他在评审时自然心情舒畅,而你也就顺利过关了!
六、构建关系网
要知道,无论古今中外,关系网的威力都是无穷的。无论是父母亲友,还是老师同学,都是你最宝贵的资源。可是身处异国,你自然没有太多的亲属,这 时,校友这个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拓展这个网络,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不同的研究机构跟几个不同导师做博士后。这样,当你开始找工作时,就会有来自好几所 大学的人争着要你,而其他大学也会闻风而动,于是乎,你也就身价百倍了。

 

幼儿急疹的护理常识--青岛新闻网

幼儿急疹的护理常识--青岛新闻网
凡凡上次就是这个。

 

Table of contents : NPG focus: Systems biology: a user's guide

Table of contents : NPG focus: Systems biology: a user's guide

Tuesday, January 02, 2007

 

出国博士后的老婆(老公)和孩子之不完全问题

前两天遇到有人问:"出国做博士后,老婆孩子怎么办?"老汉没有详细回答,抱歉。
这次把有关情况在讲说一下。

1. 出国做博士后(简称PostDoc),是一种工作,对国外的大学来说,不再是学生了。因此,是临时工作人员,所得到的报酬叫工资,不叫助学金、奖学金。

2. 其他国家的情况老汉不了解,不过在美国,外国人做博士后一般有两种签证,一种是J-1,另一种是H-1B。

3. J-1签证一般是你在中国有工作,临时到美国。
好处是:
(1)你的收入(从美国大学得到的工资)是免联邦税(州税不免!)(中美之间的Tax Treaty);
(2)老婆、孩子是J-2,老婆可以找正式工作(成年子女也行),收入也不缴联邦税(要交州税!)。

缺点是:
(1)每年要办理延期,且最长不超过二次,因此,你最多呆三年。即使转到其他大学,只要你还是J-1,就不能超过三年(除非转变身份);
(2)回国后要在国内至少服务两年(Home country residency),才能再次申请出国。这不是国内政策,是美国的政策。

那么,如果你刚刚博士毕业留校,一般学校还可能要求你一个服务期...

当然,按照J-1出国,也可以再转为H-1B,找律师需要1~2千美刀!

如果你没有工作单位,或者辞职了,那么就要按照H-1B走。

4. H-1B签证是海外临时科技雇员签证(H-1A是艺术之类的),美国每年大约2~3万。好处是一签就是3年,再续又是3年,...绿卡基本到手。问题是:
(1)你必须从国内单位“净身出户“,
(2)而在美国大学的工资么,还要交税(联邦税+州税)
(3)老婆孩子都是H-4B(不能工作!)
针对(3),老婆也可打黑工,没有保障呀...还可以做Volunteer(志愿者),没有收入呀...幸运的话,也可以转为H-1B(只要她的雇佣者原理);再者就是读书,自己变为F-1,苦!

5.因此,带老婆孩子出国,法律上没有什么问题,你需要解决:
(1)跟两边单位确定是J-1还是H-1B
(2)J-1,就找外国老板要IAP-66,你自己、老婆、孩子每人一份;H-1B,就找外国老板要...(表格名字忽然忘了),你自己、老婆、孩子每人一份
(3)钱:老美需要你证明你有能力抚养家庭,不会给人家和谐社会捣乱。因此,不论J-1还是H-1B,你都要证明:
你的美国博士后工资 + 你的存款证明(签证前三个月以上的)
>
你的一年Expense + 你老婆的一年Exprense + 每个孩子一年的Expense.
(这个数额每个州不同,而且每年都在调整,十几年来都是增加!
你需要与你所去大学的国际事务部门联系,问清具体数目!)

具体地,如果你PostDoc收入是2.5万,而

你的一年Expense=1.2万
你老婆的一年Exprense=1万
孩子的一年Expense=0.9万

那么,你需要至少存款 2.5 - (1.2 + 1 + 0.9) = - 0.6,即6000美元。
当然,越多越好!而且要选国内大银行,中国银行最好,一定是你名字的户头!

不要请国外亲戚、朋友出什么资助证明,除了降低你的可信度以外,没有用处;
让他们把美金存入你的户头!

提示:
国内大学一般需要以下部门通过:

设备处:没有占用设备
教务处:没有本科课程要你教
研究生院:没有研究生要你带
财务处:没有借款以及其他财务问题
科技处:没有未结课题
后勤处:没有房产纠纷
组织部/外事处:没有政治问题
人事处:没有工资、劳保纠纷
*所在基层部门:放人?

其他未尽事宜,待有人问起再说。
1、yalefield就是老汉
2、应届学生(当然是博士毕业的)一般H-1B
3、H-1B与J-1的比较,老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4、老汉说“每年2~3万“,是人数,不是工资数。
5、联邦税可以在网上查:http://www.irs.gov/
州税也可以在网上查,每个州都不一样。
你的Payroll Office或HR部门会给你寄送W-4或W-9等表格,上面是你的收入情况。
呵呵,等到了美国就知道了。


除了打招呼之类的以外,老汉以为主要是看两边的路子合不合:
1)问你对你现在的研究有什么看法;
2)问你对将来到美国之后的研究有什么设想(你想干什么);
3)问你对对方的研究有什么看法(别光拍马屁)。
当然,也可能涉及一些技术细节。
仅供餐烤。


H-1B算是“正式的外国雇员”,J-1算是“来访的临时雇员”;

按中国的情况来比对,前者就如同有西宁市城市户口的到上海上班,而后者是持青海农村户籍的,在上海打工。

如果你是老板,那么如何对待他们,其实并不完全是你自己能订的。
你给西宁市的待遇低了,就召不到人了;
给青海农村的待遇高了,你会被更多的青海农村青年围住的,变成“此地人傻钱多速来”!
但是不管怎样,持城镇户籍的就是比农村户籍的“踏实”。

因此,H-1B各方面的待遇比J-1要好。
老汉还没有遇到H-1B过得比J-1苦的。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